来源:她理财
2020-05-22 13:20:12
中行“原油宝”事件又有后续了,根据每日经 济新闻的报道,最近银保监会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已经启动立案调查程序了。
这个事件算是给银行们敲响了警钟,不仅多家银行陆续叫停类似“原油宝”的产品,如天然气、铜、大豆等账户商品开仓交易;
前几天,交通银行发了个公告,表示要对个人产品风险等级名称和等级表述以及个人风险承受能力等级表述进行调整。
从公告里面看,调整的地方是两个。
一是产品风险等级名称和表述。
把原来的6个产品风险等级:极低风险产品(1r)、低风险产品(2r)、较低风险产品(3r)、中等风险产品(4r)、较高风险产品(5r)、高风险产品(6r),调整为:1r(保守型)、2r(稳健型)、3r(平衡型)、4r(增长型)、5r(进取型)、6r(激进型)
二是调整了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的表述。
虽然一众评论都在说交行这次调整是未雨绸缪,但说实在的,除了换了名字和表述,她姐其实真没看出什么实质性的变化。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就拿原油宝举例,这款产品的风险有多高,相信大家都耳闻了,不仅赔钱还可能要倒贴。
但中行原油宝当初发行和宣传的风险等级是多少呢?
极特殊情况下可能亏损全部本金的r3等级,而只有最高的风险等级r5才会亏损超过本金。
也就是说原油宝这款r3风险等级的产品,最后让客户承担的是r5等级的风险。
不仅亏本还要倒贴(理论上)都不是最高等级的风险了,那r4、r5等级的产品又要承担什么样的风险呢?
所以她姐觉得重点不在于风险等级的描述,而在于银行对于风险等级的定义,是真的有点迷。
同样的,调整之后的对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的表述,在风险偏好测试中,其实对投资者没多大帮助。
我们当然知道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最终意图是将合适的产品匹配给合适的投资人,但现行的评判标准(即风险测评)足够科学吗?
一张问卷真的就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将投资人贴上保守、稳健、平衡、成长或进取这些标签吗?
出现一个投资人三个风险承受等级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为什么这么说?
大家知道,在投资理财时,不管是银行还是基金股票,都会先要求我们进行风险测评。
假如当你的测试结果r3,它就会提示你只能购买r3以下的产品,不适合买r4和r5等级的产品。
因为风险评估认为你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更高等级的产品不匹配。
这样看起来风险测评的出发点应该很好吧?
但应用到了真实场景,可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下面她姐就来讲讲风险测评问卷的几大问题。
虽然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不管是银保监会还是证监会都出台过相关规定,要求对投资者和购买的产品进行风险等级匹配测试。
但监管部门一直没有针对各个机构规定统一的评估标准。
所以在实践中,各家机构的风险评估标准其实并不统一,风险分级也各不相同:
比如有的机构会把客户分成进取型、稳健型、保守型;有的会分为保守型、稳健型、平衡型、增长型、进取型和激进型。
由于客户的评估和分级标准不一,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就可能得出不一样的结果。
可能在a机构是稳健型的客户,到了b机构就成了进取型客户。
比如券商中国的记者曾经同一天内在银行柜台 、理财通、陆金所分别进行了3次风险评估。
结果显示在银行柜台的风险评测属于成长型,在理财通属于稳健型,在陆金所则测得处于前两者居间——平衡型。
这样标准不一的风险测评,带来的结果就是投资者在不同的机构可以购买的产品的风险等级也有所不同。
比如投资者可能在a机构只能购买保本的低风险产品,但到了b机构就可以购买非保本的产品了。
如果投资者对产品标的不加以了解,仅仅依靠机构的风险测评给出的判断,就可能投资风险等级和自身不相符的产品。
除了机构对风险评估的标准不统一以外,很多机构的风险评估问卷题目设置也并不科学。
目前大部分风险测评都是给投资者7~10个问题,比如年纪、收入、可供投资的资金、投资经验、预期收益等等,以此来了解投资者的投资目标和风险偏好。
但仅仅十几道问题,如何能全面地覆盖亿万投资者的千差万别的状况呢?
比如同公司的两个同龄人,收入差不多,每个月要付的房贷车贷也差不多,但a的父母在城镇生活,除了社保以外还配置了医疗、重疾、意外险;
b的父母是农民,只参加了新农合。
这种情况下看似两人的财务状况、可供投资的资金差不多,但两人对风险、资金流动性的要求显然是不一样的。
此外,投资者填写问卷时的主观因素也可能导致结果和实际有偏差。
在陆金所的一项调查中,超过60%的风险测评结果不能反映投资者的真实情况。
里面提到很多人在填写风险测评问卷时会有一个心理预期,那就是问卷会被别人看到并以此来评估自己,注意这里并不仅限于风险上的评估,还包括财务状况、投资经验等等。
在这样的心理预期下,人们往往会希望展现一个在别人眼中的样子,于是就夸大自己的家庭收入、丰富自己的投资经验等等。
最重要的是,人面对风险的主观偏好是会变化的。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问卷,调查投资者在面对以下两种情况时会如何选择。
情况1:a.100%获得1000元;b.50%的概率获得2000元,50%的概率亏损0元。
情况2:a.100%亏损1000元;b.50%的概率亏损0元,50%的概率亏损2000元。
在每一种情况下,a和b的平均回报期望值都是一样的,但调查却显示投资者在第一种情况下选择a的占6成左右,而第二种则只有3成多。
而且4成投资者在第一种情况下选择a,第二种情况下选择b。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从“获利”和“损失”两个不同的角度考虑时,人们作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在面临确定性的收益和“赌一把”的更大收益之间,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规避风险落袋为安。
但面对损失时,大部分人则会想要赌一把。
所以我们可想而知,如果不同的风险问卷设置问题的角度不同,投资者的风险等级可能也会不一样。
除了评估标准不同和题目设置不科学外,风险测评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太随意了,随意到可以轻易改动。
就算你机构规定了我只能按照测评结果去购买理财,但不代表测评结果不能更改啊。
之前曾有记者报道,在一些银行进行理财风险测评时,客户的风险测评问卷可能是在理财经理的“指导”下完成的。
也就是说一个是“保守型”的客户,在工作人员的“干预”下,可能会做出“进取型”客户的评估结果。
或者有的客户为了购买收益更高等级更高的理财产品,要求重新进行风险测评,工作人员也可能为了自己的业绩纵容客户进行更改。
说到底,风险评估都只是一个参考,无法对所有风险都起到预警或拦截作用。
如果你仅仅依靠自己做风险评估来评判自己属于那种类型的投资者并去选择投资品,那我只能说,认真你就输了。
要知道,投资理财的原则之一——“不懂的东西不要碰”,说的就是我们在投资理财时,首先就要熟悉产品和熟悉自己
比如你要了解投资产品的收益从哪儿来、怎么来、亏损的风险有多大、亏损最多会亏多少等等。
以及你要对自己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有充分的认识,自己有多少可支配收入可以用于投资、对亏损能承受的最大限额是多少等等。
无论什么投资产品,在没有搞清楚最大风险前,尽量少交学费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最佳理财途径,而不是去盲目相信一个简单的风险测评得出的结论。
敬畏市场,敬畏风险。毕竟,赚多少钱是市场决定的。
而亏多少钱是自己决定的。
证券之星
2022-12-07
她理财
2022-02-08
她理财
2022-02-07
她理财
2022-01-30
她理财
2022-01-24
她理财
2022-01-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3-09-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3-09-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3-09-28